![]() | ![]() | ![]() |
---|---|---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 ![]() |
徜徉在书与画之间
陈丹青, 汉斯·哈同, 水谷瑠美
-
2016年6月16日-7月16日
艺术家 :
知道更多 :
本画廊于开幕之际,本着跨文化的艺术宗旨,推出欧洲与东亚艺术家联展,参展艺术家为:陈丹青(中国)、汉斯·哈同(法国)和水谷瑠美(日本)。
他们作品的共通处,在于向观众展示了「书画」或「画书」的三种不同方式。这里,每一位国际化的艺术家都有各自的艺术经历,但他们都在「画书」(pictographie,源自拉丁语pingere[画]和希腊语graphein[写])中探索着文字与绘画的相互渗透。
罗兰·巴特曾在他1982年的著作《显义与晦义》(L’obvie et l’obtus)中写道:「实际上,我们之所以拒绝表意文字,是因为我们不断试图在我们的西方,由言语主宰来取代动作主宰;出于一种真正重要的历史原因,我们有必要科学地相信、坚持和肯定,书写只不过是分节式发音的言语活动的『誉写』,它是一种工具的工具:它是一条锁链,沿着这条锁链,是身体在消失。」
但在西方抽象艺术史中,汉斯·哈同恰恰是一直努力重新赋予手势与身体尊严的先锋艺术家。1976年,他这样谈及自己的初期作品:「只有一件事是必要的:首先要让公众明白,一幅抽象画的意义是不可言喻的,更无法用某些特定的词语来表达。」他手势的经验或具有韵律感的「画书」,完全无法追溯到某个象征或既有的文本,正如罗兰·巴特所表明的,他试图系统性地反抗这种分离法则,因为「依靠分离法则,我们一方面应对图案设计者,另方面应对油画家;一方面要应对小说家,另方面又要应对诗人;但是,书写是一体的, 而四处起着奠定作用的非连续性,更使一切成为我们所写、所画、所勾勒的东西,即唯一的文本」。
这也是首次在法国展出的陈丹青所采用的方式,他用写实油画的手法,将其表现主题——书写(中国传统书法)反转化和文本化。于此,他自然会做出草书书写的手势。至于水谷瑠美,她不仅学习「书法」,而且还从事更具手势意味的艺术活动,即舞蹈、默剧和表演(歌舞伎)。与表面释出的印象相反,她的书写并不誊写任何表意符号,因此作品属于抽象的维度,在律动与成形中并不传达任何意义或外在主题。
本展览预定于2016年9月15日至10月14日期间巡回至巴黎的马丁&让西画廊(Martin & Gency)举办。之后,艺吾界画廊将继续与马尔&马丁出版社(Mare & Martin)合作,并出版史蒂芬·J·古德伯格(Stephen J. Goldberg)教授关于陈丹青的专题研究(英、法、中三语),与此同时,本展览将巡回至北京展出。
![]() | ![]() |
---|---|
![]() | ![]() |
![]() |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