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自宋代春華帝國收藏的Chunhuage領帶或示例性書法的2頁(994年)] 布面油畫 右下角簽名 51 X 61厘米
[摘自《朱大又名巴達·沙倫(1625-1705)的兩張書法》,是清末中國王朝開始的«偏心»之一] 木材油 右下角簽名 38 X 50厘米
[右圖,摘自明末畫家兼理論家董啟昌(1555-1676)的風景;剩下, «王子或書法聖賢»]說,在王希志蘭花館的葉子之後(四世紀上半葉) 布面油畫 右下角簽名 51 X 61厘米
[摘自宋代春華帝國收藏的Chunhuage領帶或示例性書法的2頁(994年)] 布面油畫 右下角簽名 51 X 61厘米
陈丹青 (*1953)
陈丹青出生于上海,是位美籍华人画家和文学评论家。
十四岁开始自学油画;文革之际,受派至农村下乡插队落户,期间完成多部连环画、插画及革命油画。一九八O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所毕业,两年后迁居美国,专事绘画创作。二OOO年回到中国,受聘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,后因不满学校招生制度,而在二OO四年辞去教职,继续绘画与写作,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,偶也发表艺术评论或随笔。
陈丹青在文革期间,已是当时小有名气的知青画家,此后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作品《西藏组画》(1980),更被视为冲击文革教条化创作的代表作,对中国境内产生极广泛的影响,致使诗歌、文学、电影,以及美术创作等各领域的发展,逐渐转向贴近日常生活,进而产生所谓的「生活流」的创作思潮。
随着近年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,陈丹青也在微信上,拥有百万中国青年的追随,具相当惊人的影响力。
陈丹青的艺术生涯,颇受其祖国的政治、历史变迁和美学倾向的影响,当然也与他个人所遭受的内外放逐密不可分。如文革期间曾以学院派风格完成的大型油画《给毛主席的信》,「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画耶稣一样」(陈丹青语),反映了该时代无所不在的唯一主题,即国族伟大的舵手;他在西藏创作的一系列当地藏民肖像画,则以社会现实主义(受苏联风格影响)兼融十九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的风格表现,其后《西藏组画》中的两幅且于全国美展中获奖。
迁居美国后,在那里,他终于亲眼见到西方绘画大师的杰作,尤为赞赏库尔贝和米勒;然而当时的纽约正值后现代艺术的全盛时期,影响所及,陈丹青开始实验以临摹书籍或画册配图的方式来再现他的画作:或者描绘印有西方传统绘画杰作的书页,或者描绘中国古代书法史与绘画史中的书页;有时描绘不同时期画作印书的并置,有时描绘东西方的并置;甚至以画页取代书页插入画史,极尽嘲讽之能。这也成了陈丹青此后作品的主要风格 — 既是画书,又如画史(既成古董的绘画史),崇尚画史(历史名作)的同时,又背离、嘲讽画史。
更细节的说,陈丹青作品的意涵,可归纳为三个部分:首先,一幅绘画,既是描绘的图像,也是图像化的描绘,即用字面上的绘画比喻意义上的绘画;其次,从书法史中提取一页,改以绘画表现,其中的矛盾更显复杂,艺术家用油画材料,画了一幅字,或者说写了一幅画。书法使用水墨,以自发、灵动、迅捷著称,画家却以勤奋、耐心和油画传统技法所需的长时间工作来再现创作;最后,这些关于文字、绘画、图像、摹本的图画作品中,也掺杂了东西方的传统,但艺术家刻意保持兩方的距离,这种世界主义的姿态,说明陈丹青的选择:他想要做一个永远的学徒,拒绝既定的艺术身份,也一直持续新古典主义裸体与肖像的艺术探索。陈丹青发展出一种似乎不合时宜的方法:浓缩了中国悠久的艺术史,在一件作品中压缩多种风格、绘画和图像,它们彼此间又若即若离,隔膜时空。
陈丹青的画作,曾在多处美术馆展出,其中包括: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(Musée d’art de Graz)、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(Museum of Modern Art)、纽约亚洲协会(Asia Society)、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(Musée de Groningue)、台湾国立国父纪念馆。2000 年在北京、广州、武汉、沈阳、南京、上海等地展出素描作品,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还刚收藏了他的一幅「画书」。